论坛广播台
广播台右侧结束
兵马虽未动,广告必先行!
兵马虽未动,广告必先行!
兵马虽未动,广告必先行!

主题: 晚清时期的郎溪移民

  • 恋人爱成路人
楼主回复
  • 阅读:14739
  • 回复:0
  • 发表于:2020/7/27 19:47:02
  • 来自:安徽
  1. 楼主
  2. 倒序看帖
  3. 只看该作者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郎溪社区。

立即注册。已有帐号?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

晚清时期的郎溪移民

陈 伟

郎溪,古称建平,明清时期一直隶属于广德州。

郎溪是一个移民县,近代郎溪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潮发生在清末同治年间,前后持续了半个多世纪。

太平天国时期,郎溪由于紧邻南京,是当年太平军拱卫京师的前哨,也是太平军由皖南入苏浙的要道,因而成为太平军和清军争夺的重点地区之一,两军在此拉锯不断,给郎溪百姓造成了深重灾难。

据《郎溪县志》记载:自咸丰六年六月太平军第一次攻打县城始,太平军与清军在此鏖战了8年,先后3次攻打县城,土著或死于战争杀戮,或为逃避战乱而离乡背井,“自兵燹后户口凋零,田多荒芜。”。其间,又相继发生了自然灾害和瘟疫,咸丰十年4月,“暴雨成灾,圩堤尽没。四月大风拔木,由于田地荒芜,斗米值钱二千,人相食,野无青草。”“同治元年五月至八月,县内瘟疫流行,加上连年战争,居民伤亡殆尽,积尸遍野。”。民间传说的“远看是村子,进村不见人”、“帐子一摸就成了粉,人睡在床上是骨架”是当时情况的真实写照。


经过多年兵燹和疫疠灾害,咸丰十年时,郎溪全县人口为108550,经过多年兵燹和疫疠灾害,至“同治四年,建平县户五千三百,口一万八百十五。”,短短六年时间,人口大量伤亡,幸存者不及五分之一。为了尽快恢复战后农业生产,同治四年,清总督与巡抚衙门张榜出示于湖北、河南等地招徕客民开垦荒地。同治五年五月,清廷谕令各省招垦荒田,次年四月又专门命令安徽办理垦荒。湖北、河南等地农民在官府的鼓动下,纷纷下江南,垦荒谋生。

郎溪是皖南地区最早招民垦荒的县,从人口占比看,也是吸纳移民最多的县。“皖南垦荒客民,以广、建二州县为最多,招徕开垦亦以广、建为最早。”。第一批移民是在同治四年落户郎溪的,“同治四、五年有河南、湖北等省客民陆续挈家就垦。”。移民以垦荒农民为主体,以湖北人、河南人居多,浙江人和本省江北人次之。他们在家乡或因人多地少被迫举家外迁,或因旱涝频繁无以为生而出走,大多是同宗同姓结伴而行,途经芜湖由水路辗转来到郎溪。当时的郎溪人少地多,房屋多空置,移民过来后可以根据各自的生活习性择地而居,“插标划田,立界为山,据室为家”,形成了“湖北人占田、河南人占山、安庆人占滩”的局面。与此同时,大量被裁撤的湘军士兵也纷来建平垦荒。据《上海新报》同治十年报道:“曾中堂于克复金陵时,特遣湖南勇丁五千赴建平安插,并令开垦自食其力。湖南勇丁自到建平,于田之荒者辟之,屋之倾者整之,数年来安居其业,几忘其为湖南人矣。”。

由于生活习俗的差异,垦荒过程中的利益纠葛等原因,土著与客民之间、客民与客民之间的纷争时有发生。光绪二年,就发生过安徽建平“河南来的移民与本地人组成一帮,拿起武器攻击湖北迁来的村子,他们又抢又烧”的事件。随着土著与移民相互了解的加深及地方官吏的努力,土客之间由尖锐对立逐渐趋于融合。

第二批移民主要是前期移民落户郎溪立足后,又返乡召来的亲朋好友,或是主动前来投亲靠友的,也有携家带口靠沿路乞讨过来的。虽然同治末年官府已经明令禁止两湖等地移民再来本地垦荒,但民间的自发迁徙行为并未因此而中断。光绪四年,时任郎溪知县汤鼎烜曾上书宪台:“客民不准南来,而渐来者仍复不少。”这种状况,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。

外来移民的涌入,使郎溪人口得到及时补充。光绪五年时,郎溪境内已有16729户,人口为61743。其中湖北人占十分之四,河南人占十分之三,浙江人和江北人各占十分之一,土著及湖南等省人占十分之一,移民已占全县人口九成多。


郎溪移民来源地域广,大多杂居于城乡,成片集中居住的相对较少。

湖北移民分别来自于黄州、随州、沔阳、钟祥、大冶、应山、安陆、京山和松滋等地,主要分布在十字镇、毕桥镇、飞鲤镇、建平镇、新发镇、涛城镇、凌笪乡和姚村乡。因早期移民聚籍聚族而居,在部分乡镇形成了以湖北人为主体的村组,如飞鲤镇的黄香村、湖滨村,毕桥镇的长河新村村民70%-80%是湖北籍,一些村组也是以移民原籍或姓氏命名的,如姚村乡潘村的“湖北庙”,涛城镇的大、小李家边。他们主要讲湖北话,因当时本地人听不懂,民间称之为“兴国话”。据《郎溪县志》记载:郎溪使用湖北话的人口约占全县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五,即11.5万人左右。

河南移民分别来自光山、罗山、商城和固始等地,以光山和罗山居多,主要分布在建平镇、新发镇、涛城镇、梅渚镇、十字镇和凌笪乡。建平镇建桥村、凌笪乡下吴村、涛城镇梅村和红星村,均有聚籍聚族居住的河南人,他们讲河南话。据《郎溪县志》记载:郎溪使用河南话的人口约占全县人口的百分之十,即3万人左右。

江北移民分别来自当时的庐州府、和州,即今合肥和巢湖地区,主要分布在县城及附近乡村、各乡镇政府所在地,他们讲江北话。据民国三十五年《郎溪县东夏乡东夏二保户口清册》,东夏二保共163户,其中籍贯是安徽江北地区的68户,说明当时江北人也大量迁居郎溪。

安庆移民分别来自潜山、桐城和怀宁等地,主要分布在涛城镇、建平镇和姚村乡。涛城镇合溪村有聚籍聚族居住的安庆人,老郎川河沿岸建平镇龙村湾、上下滩一带被当地村民称为“安庆滩”,也是安庆人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区。他们讲安庆话,目前这部分人在郎溪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较小。


浙江移民主要来自于浙南的平阳、苍南和福建松潘等地,他们自称为温州人,操浙南闽语,因其语言晦涩难懂,生活习性有别,本地人称他们为“温州浪子”。主要分布在毕桥镇、飞鲤镇和新发镇。飞鲤镇十里岗的温州小场,是温州人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,飞鲤镇振兴村白米、白水一带“郑”姓多为温州人后裔。

湖南移民主要是当时被遣散的湘军,主要来自长沙、岳阳、益阳、湘谭、湘乡、醴陵等地,散居于县境内,目前数量极少。

大量移民和后裔移居郎溪,不仅对恢复和发展郎溪的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,而且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,对郎溪的习俗风尚产生了重要影响。在生产方面,大量荒地被垦辟,湖北移民带来的空心菜,也成为郎溪的重要蔬菜品种。在文化方面,河南移民的跑旱船、打蛮船、舞狮、舞龙文化,成为郎溪喜庆活动的重要娱乐形式。在习俗方面,河南人喜欢腌制咸菜,湖北、湖南人喜食辛辣,都已成为郎溪人的自觉不自觉的习惯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,当今郎溪人的包容豁达、喜乐爱好、民风民俗无不打下了移民的烙印。

制作:童达清

二维码

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

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 微信登陆
加入签名
Ctrl + Enter 快速发布
""